第(1/3)页 朱由榔本身对于儒家其实是没有任何偏见的。 当年儒家能够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,固然有汉武帝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的原因,但也和儒家本身过硬,学说优秀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。 如果儒家真的是被朝廷硬抬出来的不可能是发展到今天的地步。 但是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,儒家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,其核心的道义经过新的阐释也有了更多的信众。 朱由榔认为儒家不可废,但必须要朝廷进行一些干预,加入一些有利于统治的因素,但又不至于扼杀掉许多进取的东西。 来到学堂之后,朱由榔这种冲动更加明显。 都说大明百姓是耕读传家,也就是说除了农户和读书人,其他都不是根基,不是最重要的。 朱由榔觉得有必要给这些孩子们亲自上一课,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。 也许在多年之后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,这些顿悟的孩子中也许就会出一个王阳明一样的圣人。 圣人这个东西是不世出的,是不可批量造出的,是可遇不可求的。 但是有哪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治理下能够多出几个圣人呢。 这样不是彰显出了他的文治武功吗。 朱由榔自然也不例外。 当然,书院的学官们此刻紧张极了。 他们见惯了大场面,却从没有见过天子驾临时候的场景,一时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。 紧紧的站在一起,连头都不敢抬。 与之相比,孩子们倒是显得自然很多。 朱由榔早就有很多腹稿,虽然未必是给今天准备的,但能够使用的场合都差不多。 看着堂下那一个个翘首以盼的孩子,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,朱由榔很是满意。 这些还没有定格的孩子才是大明的未来。 都说孩子的眼睛不会骗人。 在这些孩子的眼中朱由榔看到了希望。 他清了清嗓子,侃侃而谈起来。 比起一开始的时候,如今的朱由榔有了更加系统的认知。 一堂课也许就是半个时辰,最多不过一个时辰。 但朱由榔给他们心中埋下的种子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。 朱由榔希望他们十几年后再回首的时候能够记起孤山书院的那一课,也希望这一课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。 朱由榔讲的很认真,时间流逝的也飞快。 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