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当然这种改变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 即便朱由榔贵为大明天子,也不可能任何事都顺着自己的心思来。 但如果他不去做,底下的人更不会去做。 朱由榔好歹现在还有不小的威望,若不趁着这个机会强行推广一波实在是太可惜了。 这件事朱由榔也已经和张煌言碰过头了。 张煌言是兵部尚书出身,又曾经领过兵,在军制改革方面可谓是很有发言权的。 朱由榔对张煌言很有信心。 当然,除此之外,其他臣子的意见也是要听的。 偏听则暗,兼信则明。 朱由榔可不想背上昏君的名号。 在朱由榔看来,兵制改革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,而需要时间的积累。 所以这方面朱由榔有十足的耐心。 先有铺垫,再有循序渐进的推进,朱由榔就不信大明的军制改不好。 当然,改革是肯定要得罪人的,而且是得罪既得利益群体。 这其中肯定有朝臣,有地主,有豪商。 所以有阻力是正常的,朱由榔已经有了心理准备。 如果一定要有人背骂名的话,那就由他来背好了。 朱由榔并不是一个矫情的人,但身为天子有些事情确实是他的责任。 “传旨,命张阁老入宫觐见。” … … 百姓们陆陆续续向西域迁移,官道上甚至出现了成群结队的情况。 “孩儿他爹,咱们还得走多久啊?” “这谁知道呢,别管那么多了继续赶路好了。反正路上有这么多人陪着我们,也没啥可担心的。” “道理是这个道理,可我觉得脚乏的很。总想歇一歇。” “忍一忍吧,等大伙都歇的时候咱们再歇。” 百姓们的目标很明确,那就是尽可能的每天多走一些路。这样就能更早一些抵达西域。 一日不到西域,朝廷给出的那些政策也就是镜中水月,都是在画饼。 第(2/3)页